您的位置: 中国专利转让网 >> 文章中心 >> 专题报道 >> 专题报道
 阅读文章

从发明人到企业家

  文章作者:网络来源:网络转摘浏览次数:6920字体:字体颜色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花费会员币:0添加时间:2007-04-27 17:40:45提交会员:admin
从发明人到企业家

——访专利发明人、中国专利技术网CEO吴占魁

知识产权报记者  魏振豪  通讯员  于晓娟

  专利人也是创业者,而一个睿智的发明人往往会成长为商界的精英。“田野俯牵溪水,巅峰仰望苍穹。”办公室里一幅遒劲有力的书法似乎可以悟出吴占魁涉足商界以来一直保持的心态。从赤手空拳来到北京,到如今创办网站,成为中国专利技术网的首席执行官,吴占魁的成功经历或许能给那些手有专利却一直家徒四壁的发明者一些有益的启示。

  1991年,刚刚毕业的吴占魁来到北京,自幼就酷爱发明创造的他很幸运地分到一家科研院所上班。虽然只是负责联络的业务人员,吴占魁却做得很用心,每天在外奔波劳碌,无论多么辛苦,他都毫无怨言,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一年以后,他被调到所里的技术资源库当管理员。相比之下,工作轻松了许多不说,还可以接触到所里科研项目的技术配方及工艺流程。弱冠之年的吴占魁聪颖好学,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如饥似渴地充实着自己。

  功夫不负有心人,利用业余时间,吴占魁在涂料方面有了几项发明。在朋友的帮助下,发明很快得以转化,他淘到了第一桶金。当时中国经济正在火热发展,吴占魁一番思想斗争之后终于下定决心:辞职下海“捞天下”!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住房制度的改革,我国的居室装饰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蓬勃发展。当时长期垄断建材市场高档装饰材料的是天然大理石和花岗石,但由于其存在容易碎裂、表面有毛细孔、污渍易进入、难清洗、划痕难以弥补、接缝大等先天缺陷,加之其放射性严重超标,国家有逐步禁止其开采和应用的趋势,市场呼唤一种新型环保的装饰材料。吴占魁很快意识到这一发展趋势,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之后,他决定从此处着手,打开自己下海的第一道门。吴占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并结合现代流行的装饰时尚,研制开发了一种跨世纪的高档绿色环保建材——丽晶石。

  样品做出来,反响出奇地好!吴占魁开始着手申请专利。吴占魁说,作为专利申请的第一步,专利申请书的撰写至关重要。申请专利时需要通过对发明创造的描述来进行技术上的“跑马圈地”,发明人一定要注意,既不能把别人的技术圈进来,也不能把自己的任何技术漏掉,只有做得恰到好处,才能真正保护自己的专利。

  提交了专利申请书,吴占魁开始为下一步的工作排兵布阵。

  有些专利人在自己的专利出来之后,往往会盲目报出500万或200万元的高额转让价,结果吓退了所有投资者,自己的专利也无法得以转让实施。吴占魁没有这样做,而是先做了一番分析调查,对建材市场的行情,天然大理石及花岗石的价格状况,以及投资方的经济状况等做了深入了解。同时考虑到,专利要真正实现转化,还要靠生产、管理、营销等许多方面的有效结合才能实现。通过以上分析,他决定分情况来定转让价格:县(市)的普通转让费为1.5万元;如果客户确有实力,可以实行省内独家转让,全套技术费为10万元;港澳台地区转让费用为5万美元;国外转让费用为10万美元。这种价格定位,不仅可以自己受益,而且考虑到接产方利益,站在投资方角度考虑,尽可能保证他们接产后能很快回收资金,从而确保专利人与投资方实现双赢。

  实践证明,这种价格定位和转让方式非常正确。很多客户通过生产丽晶石而发家致富,“吃水不忘挖井人”,他们在盈利之后纷纷带着样品来到公司表达谢意。可以说丽晶石的转让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此后,吴占魁先后研制开发了丽晶石、合成玉石玛瑙花岗岩洁具、高科新型多彩霓虹灯、高科超薄晶体霓虹发光片、高科水晶夜光标牌、高科新型表面幻彩处理液、幻彩玻璃装饰液等一系列产品,且每项产品都成功实施了转让。为了让更多的专利人成功转化自己的专利技术,吴占魁产生了创办专利网站的念头。

  雷厉风行、思维缜密是吴占魁一贯的行事风格。2003年,“非典”过后,吴占魁开始广纳人才,进行网站的筹备工作。2004年4月,网站开始试运营。

  有人说,在中国搞发明,不仅要做“爱迪生”,还要会卖“灯泡”。对此,吴占魁深有感触,他说,专利转让实际上是一个风险投资的过程,必须经过咨询、评估、洽谈等一系列谨慎细致的准备工作,如果机遇好,专利可能很快得以转化,反之,则前程未卜。与国外较成熟的专利机制相比,我国在推进专利市场化方面还任重道远。

  作为一个成功的专利人,吴占魁对“发明难而实施更难”的说法有他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专利转化、实施难的现状,是各种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除了与整个市场机制有关外,还与专利发明人有很大关系。一些转让不出去的专利或是技术不成熟,或只是一个原理或设想,或没有完整的技术方案和实施细则。其实,只要自己的专利确实迎合了市场需求,再加上恰当的运作方式,专利肯定会大有市场的,专利人应该学会做自己的“伯乐”。

·上篇文章:曲折坎坷的发明之路
·下篇文章:15岁获15项中国专利
复制 】 【 打印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
 相关评论
【文章评论已关闭】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专利发布 | 汇款方式
广告刊登热线:18610023907(24小时服务热线)  邮箱:cipic@126.com 点击这里在线咨询
版权所有 中国专利转让网   总访问量:
京ICP备09025046号    页面执行时间:203.13MS
注:本站信息均由会员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提供人负责,请自行审核采用,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担保责任。
中国专利转让网 专利新闻 专利项目推荐 优秀发明人 专题报道 专利展会 求购专利 专利法规 企业推荐 专利知识 专利论文 专利合同 专利产品专利案例 专利检索 关于专利网 专利推广 关注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