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太原6月12日电 记者字秀春报道:11日下午,“保护知识产权 ——我们在行动"联合采访团到达山西运城市,并在永济机电宾馆采访了农民科学家、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获得者王衡。
农民搞科研的荆棘之路
王衡,山西运城万荣县光华乡王胡村人,13岁辍学回家务农,一直与黄土地打交道至32岁。1982年,在探访一位远房亲戚期间,因看到有人用蚕豆填堵地下矿井渗水口,从小受于饥饿的王衡内心受到“深深的伤害"。于是回到家之后就开始到处筹积资金,着手实验研究防治地下工程水害的新方法和新材料,下决心用技术手段替代用粮食填地下渗水的“混蛋方法"。借钱、买材料、买书籍,一发不可收拾、执着不悔,家成了试验室,他成了“不务正业"之人。家里除了水泥等乱七八糟的材料之外再无他物,妻子敢怒不敢言,不理解他的行为,却又不敢干涉。一方面,农民不可能申请到国家的科研经费,于是就只能自己筹经费。另一方面,别人不理解他的行为,讥讽挖、苦泼冷水自然不少,连一些领导都劝他“你这玩艺哄不住人,停住吧"。但他没有后退。从82年开始,王衡日复一日,苦苦“捣弄"两三个月,失败了,又重来,再试验三个月。就这样,只借钱,无收入,一直到了86年,王衡的地下工程防水材料试验才算取得了自己满意的结果,送相关主管部门检测后,结果出人意料。他的发明在技术参数上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的五个基数。王衡已得了第一步成功。然而此时,本来就无任何积蓄的王衡已欠债3·8万(1986年,对一个农民来说,这是天文数字)。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件数可敌专家教授
试验成功之后,王衡又自筹资金创办了山西建华化工厂,并继续研究、开发生产防水材料。他在防水剂上的技术发明填补了国家技术空白,使许多工程水害迎刃而解。他的产品"BR型增强防水剂"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走向了国际市场。据了解,他发明的产品已在国内11个行业的1180项工程中得到应用,并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如北京西单地铁、京九铁路、葛洲坝、三峡大坝等工程。
2005年3月28日,在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王衡申报的"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为我国农民荣获此奖殊荣的第一人。
王衡从1992年起,就开始重视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凡有成果就申请专利。目前,王衡及其建华化工厂已申请了59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其中11项是发明专利。还有四项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技术在研究试验过程中。另外,还有两本专著,15篇学术论文。
王衡认为,没有创新,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就没有竞争力,就不会成为大舞台竞争的优胜者。王衡每年都有花费3-4万元人民币去查询全世界在工程防水材料方面的专利申请情况。
问“今天是什么时代"让王衡成了科学家
作为一名农民,能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获,需要什么样的决心和毅力?除了学习,恐怕别无他途。王衡常教导建华化工厂的员工,每天都要问问自己“今天是什么时代",以促进他们努力学习新知识,力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从王衡着迷于科研那天开始,他同样每天都问自己这个问题。于是他不断学习,读了生多化学、工程材料等方面的书籍。早在1992年王衡就开始学习计算机,之后,又有一系列的数码产品问世,他也总是急于学习使用,唯恐自己落后于时代。
|